研究论坛:印度和澳大利亚数字人文学科的比较讨论

Bonisha Bhattacharyya讨论印度的数字人文

在我们最近的研究论坛上,我们邀请到了Michael Falk博士和Bonisha Bhattacharyya就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数字人文研究现状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Bonisha Bhattacharyya的演讲讨论了印度目前的数字人文空间。她请来了印度管理学院印多尔分校的同事Dibyadyuti Roy,谈论研究和教学创新数字人文联盟(DHARTI)。她讨论了印度的数字人文学科目前主要是如何在学术领域之外运作的,目前的挑战包括重新思考技术在课堂、课程和资源中的作用,以及朝着数字教学法的方向努力。

以档案工作为例,这是印度卫生部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兴趣,Bonisha提到,在材料的存储和保存、交叉引用和元数据标准、访问条件和结构、管理的作用和形式、研究和教学中档案材料的再利用以及档案材料数字化的限制方面存在具体挑战,特别是在稀有材料和印度语言的材料方面。

迈克尔·福尔克(Michael Falk)讨论了澳大利亚数字人文学科的一些矛盾,在那里,殖民背景继续影响着这场辩论。一方面,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最成功、最开放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宝库该数据库使学者能够查询澳大利亚全国各地的大量实物和数字馆藏,包含数千张图像和政府文件,并包含超过3亿篇数字化报纸文章。它的公共API允许数字人文主义者收集材料集体。它独特的众包活动已经见证了数千名公众与国家图书馆合作,手工修改数字化报纸文章的文本。宝库是推动最成功的卫生署项目的开放获取精神的光辉例子。

虽然这种开放获取和社区驱动的精神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喝彩,但也有麻烦在酝酿。宝库它本身从来没有受到过攻击——它的服务太有价值,太受欢迎了。但是,更普遍的开放获取的理想开始与本地数据主权的复杂问题发生摩擦。土著学者和活动人士越来越多地要求控制描述他们的研究数据。学者和公众越来越意识到人文数据不是简单的或原子的。收集的数据是什么,是谁收集的,以及如何传播,都对数据在实践中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下回复

你的电邮地址将不会公布。